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制胜”理念,聚焦高水平网络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具有绍兴特色的科创网络系统,为我市加快建设创新友好、创业友好、人才友好、青年友好的创新之城,奋力交出科技创新高分报表。主要目标是: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3.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以上,实现技术交易额135亿元以上。
1. 推动科创走廊跃迁提升。加快《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落地,按照“一带六城多点”空间布局,出台《绍兴科创走廊建设专项行动》和《2023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召开科创走廊建设现场会和金融支持建设推进会,完善建设工作机制,细化任务分工,加速平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集聚共享。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00亿元,发放金融扶持科技企业政策配套200亿元以上。
2. 推动高新区提档升级。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抓住亩均效益、低碳、零碳等重要指标,推动高新区围绕产业链的补链、强链。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典型带动、梯次推进”的思路,全力推动绍兴国家高新区向全国前40%迈进,4个省级高新区持续进等升位,诸暨现代环保装备高新区创建为省级高新园区,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区县(市、区)全覆盖。
3. 推动研究院强基提能造峰。发挥环杭州湾创新联盟作用,推动清华大学光波技术研究院、之江实验室绍兴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之科智慧绍兴成果转化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绍兴)分中心、西湖大学未来科技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落地绍兴。修订共建研究院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市县领导专项联系、重大问题专题研究等制度,出台共建研究院承担横向科研项目专项扶持政策,持续提升研究院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成果落地率。
4.推进重点产业集群高能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综合体全覆盖。高水平建设绍芯集成电路、鉴湖现代纺织、曹娥江新材料、浣江航天航空等实验室。按照“一平台一政策”原则,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支持四大实验室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引进顶尖创新团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建立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梯队培育机制。对标省技术创新中心标准,谋划建设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加强综合体绩效评价和建设期满考核,高水平打造一批标杆型综合体。
5.推进领军企业省级以上高端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强梯度培育、加大政策引导,支持领军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创新机构,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0家。支持领军型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10家,共同承担重大科技攻关。
6. 推进标志性产业链院士级领军人才团队全覆盖。积极对接高文、韩忠朝、罗毅、顾佩华等院士团队,加快“5G+8K”、细胞治疗、光电信息、智能装备等科研成果在绍落地转化。深入实施领军型团队、国家和省海外引才、海外工程师等计划,新引进和培育国家、省级各类高精尖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100个以上。积极探索科技人才项目经费包干,支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争取列入省级试点单位。
7. 抓牢R&D“牛鼻子”。实施研发投入补助系列硬核举措,完善研发后补助政策,将研发投入与项目落地、企业供地等相挂钩,让重视科技创新投入的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力争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3.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3%以上。发挥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支持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开展重点实验室、项目攻关、重点学科建设,落实国家关于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力争全市基础研究经费增长50%以上。
8.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长高长壮”。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制定《绍兴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培育梯队,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引导人才、服务、政策、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建立健全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
9.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稽山智谷、光电科技谷、智慧安防产业园、新材料协同创新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高水平构建系列科技企业孵化众创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62%。
10.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围绕重点产业集群,迭代梳理“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等技术清单,完善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0项以上,力争在“新一代封装测试技术”“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技术”“光刻胶研制技术”“智能视觉技术”等领域取得15项以上进口替代成果,在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11. 强化技术交易平台支撑。推动市、县两级科技大市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浙江省技术市场,以及北上广深和杭甬等大城市技术市场互联汇交,全方位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发布、验证、评估、交易、登记、展示、投融资、知识产权等服务,吸引更多的科技成果在绍兴转化落地。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单项考核,将财政支持经费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挂钩。支持检验检测平台、小试中试平台建设,进一步畅通“研”“用”转化通道。
12. 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完善科创基金体系,着眼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用足用好科创基金,探索建立天使基金、科技公益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健全基金运行机制,着力破解“不敢投”“不想投”等问题。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实现区、县(市)科技支行全覆盖。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作用,对符合要求的科创类企业“见贷即保”,对科创类企业担保业务实施保费补贴、风险补偿,推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1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出台《绍兴市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九改联动”,重点在深化科技项目“揭榜攻关”、科技人才项目经费包干、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赋权、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深化科技人才激励、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省级高新区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4. 深化共同富裕科技支撑改革。紧盯科研人员“扩中”重点群体,全市域推广新昌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协议薪酬”“技术成果入股股权激励”“科研人员晋升‘双通道’”等共同富裕改革经验。坚持科技成果富民惠民,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农业双强、生命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科技创新,加快鉴湖碳中和实验室、医疗器械3C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域拓展,选派科技特派员100名以上,培育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5家、星创天地5家。
15. 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发挥市县两级科创委作用,围绕重点领域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强对创新发展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创新政策调查评价制度,推动各区、县(市)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化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加快“绍兴·创谱”等数字应用场景建设,全省推广“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一指办”应用。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
16.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第一时间跟进学习习总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省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科技系统得到及时全面贯彻落实。健全党建统领问题管控机制,构建以“七张问题清单”为抓手的党建统领、整体智治体系。
17. 健全完善干部队伍激励制度。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使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加强干部平时考核,健全干部素质提升、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深入开展科技“双建”和“三为”实践活动,全面优化机关党支部设置,拓展科技干部结对帮扶、调研破难等有效机制,激励党员干部保持良好精神面貌,打造科技服务特色品牌。
18. 严格落实干部廉洁自律制度。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严格落实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五张责任清单”,高标准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有关办法。明确和规范权责边界,防范化解科技计划立项、平台载体认定、人才团队遴选等廉政风险,常态化开展各项监督执纪工作。加强岗位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进一步抓好市委巡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