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55.7,自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6.5%;其中,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指数、每万名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所占比重指数等3个指标指数年均实现10%以上的增长。
党的以来,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日益凸显。
研发投入稳步提高。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
创新环境明显优化。2022年k8凯发官网,我国创新环境指数为160.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不断提高,研发费用核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加计扣除减免政策受惠企业达11.5万家,是2015年的7.9倍;享受政策相当于减免税额达2994.3亿元,是2015年的6.7倍。
人才储备日益丰富。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顶尖科技人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
创新成效持续显现。2022年,我国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为79.8万件,是2015年的2.2倍;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9.4件,比2015年多6.9件,是2015年的3.8倍。2022年发表科技论文214.7万篇,比2015年增长30.9%。
这是2023年5月28日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停机坪拍摄的C919飞机。当日,由C919大型客机执飞的东方航空MU9191航班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标志着该机型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我国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投入稳步提高,创新产出大幅增加,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李胤说。
新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以“三新”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已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这是2023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拍摄的100量子比特相干光量子计算机(模型)。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凯发K8一触即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这是2023年10月2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全家福”。 新华社发(韩启扬 摄)
放眼全球,我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
这是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的照片。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这是2023年7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这是2023年5月26日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拍摄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该潜水器用于水下考古数据采集。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这是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拍摄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下线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这是2023年6月11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拍摄的一座光热电站(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党的以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成率约78.6%、主骨架线
2013年至2022年,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年均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增进了人民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2年的36883元,扣除价格因素,2022年比2012年增长83%,增速快于经济增长。
年终岁末,回望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有力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生产再迎丰收,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
全国财政收入已超20万亿元、支出近24万亿元——今年前11个月的全国财政收支数据显示,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有力保障了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今年以来,我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国内需求持续恢复。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万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11月份同比增长10.1%,比上月加快2.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顶住压力,展现出较强韧性:前11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7.96万亿元,连续2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回稳态势持续巩固。
2013年至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9.3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k8凯发官网、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