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基底,是串联起科技与产业的纽带,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
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始于技术,成于资本”的科技创新成为关键。湖南湘江新区担负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的重任,聚集了43万余家经营主体、53家上市公司、27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洋溢着澎湃的科创活力和助力科技创新的金融生态。
唯有金融活水来。科技创新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应用,再到市场开拓、产生效益和投资回报,每个阶段都需要资金支撑,近三年来,新区以湖南金融中心为核心载体,构建“持牌金融+基金+金融科技+配套服务机构”四柱支撑的金融产业,已累计支持5000多家企业获得区内合作金融机构6000多亿元,以精准“滴灌”,在新区浇开朵朵绚丽的科创之花。
在长沙吹响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集结号”之际,新区引好金融“活水”润泽科技创新土壤,激活科技“第一生产力”、丰沛创新“第一动力”,在加快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的新征程中大步朝前。
科技在金融领域的融合,便是金融科技企业的兴起。《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要开展研发企业(中心)集聚工程,同时要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发展金融科技,长沙早就下好了先手棋。2019年,作为继北京、深圳之后全国第三个出台支持金融科技专项政策措施的城市,长沙在抢抓金融科技发展机遇上实现了与一线城市并跑、中部领跑。
新区也在湖南金融中心率先构建起金融科技生态,以“科技普惠金融”为发展定位,设立中部首个金融科技孵化平台,目前已累计引入福米科技、赢和信息、萨摩耶等百余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领域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金融科技企业,其中已有10余家金融科技企业将研发中心落户在新区。
作为引进金融科技企业代表的萨摩耶云科技集团于2020年9月在长沙成立研发中心,其公司负责人直言:“相比其他新一线城市,长沙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科技先驱,在金融科技行业政策、区位要素凯时k8官网、人才等方面,领先同类区域,并且经营成本优于一线城市。”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作为中国AI决策领先企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核心技术为支撑,通过深度应用决策智能、AIGC等创新科技,面向金融机构客户,提供小微金融、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等普惠金融场景下的科技赋能。
选择在长沙成立研发中心,萨摩耶最先看中的是湖南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在2023年出台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打好湖南省“发展六仗”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团队建设、专项信贷资源配置,以及对科技型企业相关扶持等内容。同时,新区对于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很大,加上在政策的引导下湖南金融中心优质的产业发展环境,也坚定了公司在这儿长期发展的决心。”湖南萨摩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建立研发中心核心支撑是高端人才。“金融科技企业选在落户新区,扎根在湖南金融中心是双向奔赴。”新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产业未来发展的‘桥头堡’,对推动湖南金融中心乃至新区金融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深远意义。金融科技企业对新区的惠企政策、产业基础、人才优势等方面青睐有加,新区也在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加快引进优质金融科技企业,特别是研发中心落户,全力打造新区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新区以优质金融生态,引导金融机构加速资金投入,赋能产业发展,正是加快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的生动实践。
在今年公布的长沙产业金融服务大行动组委会评选出长沙市产业金融聚力高质量发展经典产品和经典项目中,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推动长沙智谷产城融合银团项目便作为典型案例入选。
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是长沙重大引领性产业项目、优秀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湘江新区年度投资百强项目。项目聚焦算力、算法、算据和计算应用四大产业要素,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础软件、5G技术、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等产业领域,着力打造自主可控的先进计算产业,建成后将聚集20家龙头企业、50家总部企业和1500家中小企业,产业从业人员达8万人,实现千亿元营收规模、带动万亿元产业生态,是新区乃至湖南先进计算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2年,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浦发银行长沙分行从湖南麓谷发展集团了解到项目的融资需求后,第一时间与项目公司取得联系,在详细了解项目背景、投资融资计划等情况后,浦发银行长沙分行向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出具了以国家开发银行为牵头行的银团方案,助力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除了重大产业项目,高校与中小微企业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金融作为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催化剂”,能够有效打通创新过程中的堵点。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不得、慢不得,新区产业基金从保障机制入手,以活的机制保障师生创业项目真正得到金融活水“滴灌”,率先提出“三管三不管”原则,消除政府引导基金“募不起来、投不出去”的弊端,同时,积极探索“收益让渡、同股同权”,基金让渡即将部分基金收益让渡给民营机构,仅作返投要求,在激发民营机构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新区发展,真正做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通过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做培育、做服务、做支持,成功引入或投资了安牧泉、福米科技等一批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企业。如国内聚焦高端芯片封装的高新技术企业安牧泉,有力填补了湖南省集成电路产业链空白。在该企业发展阶段,新区引导基金先后投资6000万元;2023年3月,为助力安牧泉高端芯片先进封测项目扩产,新区为其举办专场路演,助力其融资。其创始人朱文辉至今仍在中南大学担任“国家特聘”教授、博导。又如由新区投资并已入驻湖南金融中心的福米科技,作为全球独角兽企业,旗下产品Webull/微步在全球拥有1600万注册用户,覆盖近200个国家/地区,估值达40亿美金。其创始人王安全为湖南大学毕业生。
同时,新区作为湖南省知识价值风补首批试点区域,着力推动风补进一步扩面、提质,截至今年7月底,共推动238家中小科技型企业获得新区风险补偿信用9.51亿元,企业获贷数量同比增长16.7%,获贷金额同比增长11.3%,企业平均获得401万元。
围绕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新区通过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优才贷”“投贷跟”等金融产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服务模式,积极主动靠前,全力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真的非常感谢长沙银行的支持,这笔不仅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压力,也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沙超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超创电子”)主要负责人频频为长沙银行科技支行的“优才贷”产品点赞。
超创电子作为一家专业从事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识别产品研发、生产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多项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公司现有的120余名员工中博士学历、硕士学历达30人,研发人员占比达到60%,公司创始人李吉成和鲁新平均被认定为为长沙市高层次C类人才。
今年以来,公司因发展有了更多融资需求,长沙银行科技支行根据企业创始人情况迅速适配“优才贷”产品,一笔足额的免抵押、低利率信贷资金8个工作日就完成了资料收集到放款全流程,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同样受益的还有湖南星汉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星汉数智”),今年4月,星汉数智申请了400万元额度的“优才贷”,银行在快速放款的同时主动帮其申报人才贴息政策,成功为公司节省了14.2万的成本。
星汉数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新区的金融惠企政策和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为我们这类初创的中小微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我们可以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到技术研发和核心业务上去,让企业能够寻求更长远的发展。”
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是驱动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新区以产业基金为科技创新“筑巢引凤”,以最佳投引,绘就资本赋能科技创新的美好蓝图。在2023年5月6日举行的湖南湘江新区产业发展基金发布会上,新区发布五类产业发展基金,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生态,打造千亿元基金群,为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据了解,产业发展基金分为“人才支持基金+科创引导基金+产业引导基金+上市企业投资并购基金+重大项目专项基金”五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供给“养分”。其中设立的30亿元科创引导基金,聚焦于投早、投小、投科技,将全部投资成立时间不超过3年的创业企业,助力企业实现从“1-2”孵化成长。科创企业具有高技术、轻资产、高成长性等特点,因前期研发周期长与投入大等因素,让许多科创型企业在创立初期举步维艰,而科创引导基金的设立,把优质科创企业“扶上马送一程”,进一步激发辖区创新活力。
湖南锐异资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锐异资环”)便是产业基金的受益者。作为新区环保科技领域的“佼佼者”,锐异资环在2022年营收突破3亿元,净利润超3000万元。公司需要进一步发展,计划打造基地项目,但庞大的资金需求成为一大难题。在了解相关情况后,新区以产业基金投资方式支持其危废自运营项目建设及后续产品开发。
同样对新区帮扶科创企业感触颇深的还有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在归国创业之初,研发资金与实物资产的缺失,曾一度让他陷入困境,新区贴心的帮扶,不仅让圣湘生物顺利迈出了第一步,公司在2021年得益于产业基金帮助从而渡过融资难关。
2023年4月份,圣湘生物与湘江国投联合发起设立总规模4亿元的湘江圣湘CVC基金,通过投资孵化、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为新区产业链龙头企业圣湘生物培育高端产业项目。5月8日,湘江圣湘CVC基金和圣湘生物先后通过投决会与董事会,拟共同投资1.7亿元在湘江新区成立圣湘安赛公司,作为后续投资深圳安赛的投资主体,以进一步完善圣湘生物在免疫诊断尤其是化学发光领域的综合战略布局。
以产业基金为引导,覆盖企业创业初期到上市后的持续发展,以金融助力新区科创企业持续进击,培育出远大住工、圣湘生物、航天环宇等53家上市企业,形成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国家级新区第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国家级新区第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国家级新区第二……
新区以金融“活水”滋养科技创新,激发出澎湃的创新活力,以十足的金融底气稳居全省科技创新的C位,朝着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阔步奋进。